河南省潢川高级中学创建于 1905 年 1 月,是豫东南地区历史最悠久的高级中学之一,素有“豫南文化和革命摇篮”之称。1904 年清政府明令废科举、兴学堂,即将弋阳书院改为光州官立中学堂。辛亥革命后,一九一二年校名改为河南省潢川中学。1917 年,改为河南省立潢川中学,是当时省立十三所中学之一。 1921 年改名为河南省立第七中学。1938 年 9 月,日寇逼近潢川,学校奉令西迁河南省淅川县,次年 11 月迁回。1941 年暑期始招高中班,成为完全中学。1944 年复称河南省立潢川中学校。1949 年 1 月潢川解放后,将原“联师”、“县师”两所师范的附中并入,学校规模为创办时的一个班 20 人发展到十一个班(初中六班、高中五班)432 人、教师 32 人。1954 年初中部分出,校名始改为河南省潢川高级中学 。校址为今县棉枋厂所在地。1963 年 9 月,学校被定为省、地重点高中。1969 年 7 月,潢川县兴建棉纺织厂,学校迁址县北关水稻原种厂,即今校址。1954 年改为现名以来,学校曾数次易名,直至 1983 年恢复普通高中,经费和人事收归县管,为地、县共管重点高中,招生由原来面向豫东南地区改为面向潢川当地招生。
潢川高中是一所人才辈出的学校。建校以来,培养了 2 万多名毕业生,向高等学校输送了6000余名合格新生,为各条战线培养了大批人才,不少学生成为各项建设事业的骨干力量,有的成为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和党政军领导。原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司令员黎原,延安时期产生重大影响的作家王实味,作家白桦、叶楠,解放军文艺社社长凌行正,原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秘书长曹先擢,古文字专家孙海波,武汉大学原副校长崔建瑞等,都是我校校友中的佼佼者。
潢川高中“以质量求生存,以改革促发展”,积极推行素质教育与特色化学校管理和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为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培养数量更多、素质更高的人才。
一、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49.10 — 1966.5)
这一时期,对于学校来说,主要是思想改造时期。学校遵照上级指示和安排,集中或分散进行“思想改造”学习,划清了新民主主义教育同封建、买办法西斯教育的界线,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的教育观念。1954 年 8 月,根据省教育厅、信阳专署指示,潢川中学高、初中分成两校,分别成立河南省潢川高级中学和河南省潢川第二初级中学。高中迁今棉纺厂所在地为新校址。分校后,高中达十五班,学生 700 多人。
(一)党的组织
早在 1923 年,进步教师吴丹坤就在学校组织了多种形式的“读书会”,向师生宣传进步思想,为共产主义思想和革命的传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25 年,该校毕业生、共产党员张侠生回到家乡光山县张胡店及附近的寨河、孙铁铺一带进行革命活动,发展党组织。
1928 年,共产党员吴丹坤受党组织的派遣,以庶务主任兼英文教员身份作掩护,进行党的工作,并发动、组织党、团员和进步学生积极参加了潢川地方党组织领导的大荒坡起义,有八位同学壮烈牺牲。起义失败后,有二三十名进步学生被捕,多数被杀害,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青春。学校党组织从此遭到破坏。
1939 年秋,党组织派遣李其祥到学校与潢中进步学生杜元和取得联系,组织进步青年参加“读书会”,宣传党的抗日救国思想。
1940 年春,中共潢川中心县委书记李其祥发展潢中学生杜元和、崔明义等入党,与崔天同、孙钟林、张友直等学生党员共同组织了潢中秘密支部。这是学校第一个党支部。支部负责人:杜元和
1914 年,潢中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此后,杜元和等同志先后被捕,潢中党组织停止了活动。但进步的革命思潮和革命活动一直在学校延续。
1947 年,潢中进步学生以靳颜俊为首,李家骥、聂守本、陈佑华(白桦)等数十名学生成立了革命秘密团体“人民文艺研究社”,传播共产主义革命真理。此后,该团体又遭反动当局的镇压破坏,很多进步学生先后受地方党组织保护,辗转加入解放军或到解放区。
此阶段前期,由于解放初期忙于社会主义改造,加之潢川当时学校党员少等状况,全县几所中学合建一个支部,为潢川中学校联合支部,当时支部书记为:王沛霖。
1953 年秋,李甦同志由西平调入潢中工作。中共河南省立潢川中学支部成立。
书记:李 甦
1954 年秋,高、初中分开,成立中共河南省潢川高级中学支部。
1958 年秋,副校长刘进之兼支部副书记。
1958 年 12 月,该校与二中合并,校名为潢川县第一中学。1959 年秋,中共潢川第一中学支部成立。
书 记:李 甦
副书记:刘进之
1960 年 9 月,高、初中分开,学校仍更名为河南省潢川高级中学。
中共河南省潢川高级中学支部(1960 年秋 — 1966年底)
书 记:李 甦(1960 年秋 —19 60 年底)
李瑞亭(1960 年底 — 1963 年春)
邢大地(1963 年春 — 1966.5)
副书记:刘进之(1956 年秋 — 1965年底)
(二)行政组织
1910 年张维复任监督,监学吴志清。辛亥革命后,余东升、赵宪章、颜希圣、张世斌、郑静山、宋祖铎、王炳南、陈闻典、陈恩波、李子纯、刘银銮、朱干清、渊维新、韩家学、刘承哲、王拱端、余冠五、张伊人等先后任学校校长。1949 年 1 月,潢川解放,人民政府任命英文教师蔡大钧为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学校工作。
这一时期,该校师生积极响应中央和县有关指示精神,勤工俭学,积极参加生产劳动,支援潢川地方工业和交通运输事业建设,参加农村夏秋收种、大办钢铁、修建潢川跃进道以及植树造林等,为潢川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1958 年 12 月,该校与潢川二中合并,校名为潢川县第一中学。当时有教职工 83 人,学生 400 多人,共 29 个班(高中 17 班,初中 12 班)。1960 年 9 月,高、初中再度分开,仍更名为河南省潢川高级中学。1963 年,学校被定为省、地重点高中,学校经费列入地区预算,由地区直接划拔。
校 长:蔡大钧(1949.10 — 1951 年夏)
校 长:刘鹏荪(1951.10 — 1952 年底)
副校长:王伟之主持工作(1952年底 — 1953年底)
校 长:李 甦(1953年底 — 1961年春)
校 长:邢大地(1961年春 — 1966、5)
副校长:王伟之(1952.8 — 1955、9)
副校长:刘进之(1956.8 — 1963春)
副校长:李瑞亭(1960年底— 1963春)
副校长:王式武(1958、12— 1960秋)
二、“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5 — 1976.10)
1968 年 7 月,在县委工作组领导下,学校组建了文革委员会,学生高维群任文革主席,教师刘宪君和学生王宗玉任副主任,这标志着文化大革命运动在该校的开始。从此学生停课,教师被批斗,师生下放或参加劳动改造,学校成了“文攻武卫”的场所,教学工作受到严重持续冲击。学校党、政组织瘫焕,校长邢大地等人受到批斗、迫害。1969 年 3 月,受当时政治形势影响,潢川二中再度并入该校,改名为潢川县东方红完中。1969 年 7 月,潢川县在原校址建潢川棉纺织厂,学校迁址县城北关水稻原种厂,即今校址。1973 年 7 月,撤消东方红完中,二中重新分离出去,学校复名为河南省潢川高级中学。
此时期,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受到严重冲击,党组织受到削弱,受当时政治形势影响,学校数次易名,支部名称随之变动。
中共河南省潢川高中中学支部(1966.5 — 1969年底)
书记:邢大地(1966.5 — 1968.9)
1968 年 9 月后,邢大地等校领导遭受诬陷迫害,党组织一度瘫焕。
1969年3月,受当时文革形势影响,潢川二中再度并入潢高,成立潢川县东方红完中。
中共潢川县东方红完中支部(1969年底 — 1973.6)
书记:高明杨(1969.12 — 1972.11)
书记:邢大地(1972.11 — 1973.7)
1973 年 7 月,撤销东方红完中,二中分离,学校恢复河南省潢川高级中学名称。
中共河南省潢川高级中学支部(1973.7 — 1976.10)
书 记:邢大地(1973.7 — 1976.10)
副书记:胡安乐(1974.3 — 1975.7)
杨卫平(1974.3 — 1976.10)
李定成(1974.3 — 1976.10)
校 长:邢大地(1966.5 — 1968.10)
革委会主任:周培聚(1968、9—1969、12)
革委会主任:谢随法(1968、11—1969、12)
革委会主任:邢大地(1972、4—1976、10)
革委会副主任:张瀛(1968、9—1969、3)
革委会副主任:李继华(1968、9—1969、3)
革委会副主任:盛江红(1968、9—1969、3)
革委会副主任:刘万成(1968、9—1969、3)
革委会副主任:李昌运(1968、9—1969、3)
革委会副主任:何畏难(1968、9—1969、3)
革委会副主任:高明扬(1969、3—1973、7)
革委会副主任:胡安乐(1968、9—1975、7)
革委会副主任:李定成(1969、3—1978、7)
革委会副主任:王国权(1972、10—1978、7)
革委会副主任:杨卫平(1974、3—1977春)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6.10 — 1997.10)
粉碎“四人帮”以后,经过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国家经济和社会建设走上了全面快速发展的轨道上,教育体制逐步理顺,学校体制也逐步建立健全,教师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质量不断提高。1978 年 5 月,学校收归地区管辖,为信阳地区直管重点高中,学校机构也作了较大调整,设立了办公室、教务处、总务处等科室。1980 年改称潢川师范北校,准备向高等师范专科学校过渡。1983年恢复普通高中和原校名,经费和人事收归县管,为地、县共管重点高中,只对潢川本地招生。此间,学校建成教学楼2幢,教师宿舍楼1幢,图书达3万多册,报刊近100种。学校内设18个班,在校生1000多人,教职工达100人。1987年,学校大考以上录取 203 人,位居全区三甲之列。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潢高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办学条件逐步向现代化迈进,办学质量也显著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体制逐步建立健全。一是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十年间先后建成教学楼、师生宿舍楼4幢,建筑面积达2万平方米,建成了设备齐全的理化生实验室和20套规模的微机教室,构建了现代化的成套电脑打印设备。图书馆藏书近5万册,报刊180多种。为适应现代化建设与发展要求,学校正积极筹建实验图书综合楼和学生宿舍楼。二是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十年间,学校发展成 26个教学班规模,学生2000多人,教职工170人,其中高级教师28人,一级教师55人,特级教师2人。学校内设科室也由原来3个发展为办公室、教务处、总务处、政教处、团委、保卫处等6个科室。三是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高考成绩稳步上升,大专上线人数逐年递增,继 1987 年专科录取突破200人大关后,九三年突破300人大关,九六年省专上线突破 200 人大关,九七年省专上线224人,应届生首次突破100人大关。十年间共为高等院校输送合格新生 2500 人以上。拔尖培优取得了显著成绩。九三年高考,汪勇取得全省外语类第三名;九四年高考,我校王亚辉等 4 名考生挤身地区高分十强;我校的闫春德、付饶同学九六年高考成绩分别居全区文、理科前茅;九七年陶阳取得全区第三名。在历届全国中学生数、理、化联赛中,我校入围选手共夺取一等奖11人次,二等奖19人次,三等奖15人次。四是教育教学管理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上。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系统的量化管理制度、考绩制度、廉政勤政制度、安全保卫制度等。
学校在“科教兴国”的方针指引下,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以勤奋、敬业、拼搏、奉献为校训,以团结、奋进、求实、创新为校风,取得了教育教学的显著成绩,多次获得省、市、县高中教育先进单位、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体育达标先进单位、卫生先进单位、治委模范单位等多种荣誉称号,也赢得了广大人民和家长的信任和赞誉。
学校继承了优良校风 ,积极吸纳他地的成功经验,创立自己的管理模式:一条龙模式——采用“校长——中层班子——班主任——教师”的一条龙模式,实施教学目标管理责任制,进行末位淘汰。“两个中心两条线”的教学管理新模式——备课组长、班主任两个中心,教务处——教研组——备课组和教务处——班主任两条线,智育教学形成了以备课组长为中心,教务处、教研组、备课组长层层负责的监督机制,德育教育形成以班主任为中心,教务处、政教处、班主任逐级落实的运行机制。与此同时大力倡导“教师班主任化,班主任家长化”的理念,使该校的知识教育和素质教育齐头并进,相互沟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此时期,学校逐步从“文革”的混乱和创伤中走出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迅速恢复正常,并取得新的成绩,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得以发挥,各种关系得以进一步理顺。随着我县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建设的全面深入发展,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校党组织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党员队伍不断扩大,到 97年底达67人,增加了离退休支部,支部由原来的4个增加到5个。随着学校办学规模扩大,声誉提高,党员数量增加,经潢川县委批准,潢川高中支部于 1985 年 8 月升格为总支,直接归县委领导,为县委一级机构。
中共河南省潢川高级中学支部(1976.10 — 1985.8)
书 记:邢大地(1976.10 — 1978.7)
书 记:王俊生(1978.8 — 1979.8)
书 记:刘炳灿(1980.10 — 1983.12)
副书记:周新生 乐启义(1981.12 — 1984.4)
副书记:李定成 杨卫平(1976.10 — 1978.7)
副书记:周新生(1978.8 — 1979.8)
1983 年 12 月刘炳灿调往信阳工作,副书记周新生主持支部工作。
1984 年 4 月,周新生同志调出,叶宗穆同志任支部副书记,主持支部工作,乐启义同志不再担任副书记职务。
中共河南省潢川高级中学总支委员会(1985.8 — 1987.10)
书 记:缺
副 书 记:叶宗穆(主持总支工作)
总支委员:乐启义 刘新成 刘现军 刘清亮
总支成立时,设三个支部。
文科支部:书记张国明;
理科支部:书记先后为樊学敬、吴征勇;
后勤支部:书记范柱新。
(一)中共潢高总支委员会(1987.11 — 1990.2)
书 记:缺 位(1987.11 — 1990.2)
副 书 记:叶宗穆(1987.11 — 1990.2)
总支委员:吴建华(1988.8 — 1990.2)
刘清亮(1987.11 — 1990.2)
刘新成(1987.11 — 1990.2)
乐启义(1987.11 — 1995.3)
刘现军(1987.11 — 1988.6)
(二)中共潢高总支委员会(1990.2 — 1994.4)
书 记:叶宗穆(1990.2 — 1994.4)
副 书 记:蔡元清(1990.2 — 1994.4)
总支委员:阙群忠(1990.5 — 1993.3)
刘新成(1990.2 — 1994.4)
刘清亮(1987.11 — 1994.1)
吴建华(1990.2 — 1994.8)
(三)中共潢高总支委员会(1994.4 — 1996.9)
书 记:缺 位(1994.4 — 1996.9)
副 书 记:蔡元清(1994.4 — 1996.9)
总支委员:刘新成(1994.4 — 1996.9)
李 莉(1993.3 — 1996.9)
彭新伟(1995.4 — 1996.9)
纪检组长:李 莉(1993.3 — 1996.9)
(四)中共潢高总支委员会(1996.9 — 1997.10)
书 记:蔡元清(1996.9 — 1997.10)
副 书 记:吴征勇(1996.9 — 1997.10)
总支委员:刘新成(1996.9 — 1997.10)
余 勇(1996.9 — 1997.10)
喻宝印(1997.2 — 1997.10)
胡新辉(1997.2 — 1997.10)
潢川高中党总支下设四个党支部(1987.11 — 1997.10)
(一)行政支部(1987.11 — 1997.10)
支部书记:吴兴中(1987.11 — 1996.8)
胡新辉(1996.9 — 1997.10)
支部委员:樊学敬(1987.11 — 1996.6)
刘新成(1987.11 — 1997.10)
喻宝印(1994.8 — 1997.10)
李 玲(1996.7 — 1997.10)
(二)后勤支部(1987.11 — 1997.10)
支部书记:范柱新(1987.11 — 1994.8)
任平安(1994.9 — 1997.10)
支部委员:柏进洲(1987.11 — 1994.8)
王贺明(1987.11 — 1997.10)
李秀丽(1994.9 — 1997.10)
(三)文科支部(1987.11 — 1997.10)
支部书记:张国民(1987.11 — 1997.10)
张 明(1990.11 — 1996.10)
杨克方(1996.11 — 1997.10)
支部委员:张 明(1987.11 — 1997.10)
李 莉(1987.11 — 1990.10)
杨克方(1990.11 — 1997.10)
何一博(1990.11 — 1997.10)
(四)理科支部(1987.11 — 1997.10)
支部书记:吴征勇(1987.11 — 1990.9)
李 玲(1990.10 — 1994.4)
朱业林(1994.4 — 1997.10)
支部委员:宋志恒(1987.11 — 1990.9)
周振坤(1987.11 — 1994.4)
秦日东(1990.10 — 1992.4)
朱业林(1992.4 — 1994.4)
袁启斌(1994.4 — 1997.10)
徐明富(1995.10 — 1997.7)
1985年8月至1990年1月和1994年8月至1996年9月两个时期,上级党组织因故未任命党总支书记职务,总支工作分别由副书记叶宗穆、副书记蔡元清负责。
河南省潢川高级中学(1976.11 — 1997.10)
校 长:邢大地(1976、11-1978、7)
周新生(1978、7-1984、4)
叶宗穆(1984.11 — 1991.4)
蔡元清(1991.04 — 1996.9)
吴征勇(1996.09 — 1997.10)
副校长: 刘炳灿(1979、7-1980、10)
吴建华(1988.8 — 1994.8)
阙群忠(1990.5 — 1993.3)
胡国文(1991.4 — 1997.10)
彭新伟(1995.11 — 1996.9)
四、全面发展深化教育改革推行素质教育时期(1998.8 — 2007.4)
我校全体教职员工深入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广泛宣传“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宏伟蓝图;树立“潢高”形象,开展“献计献策”、“岗位竞赛”等活动。这一时期正是潢川高中蓬勃发展的时期。我校严格遵循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学校不断发展。潢高广大师生员工,坚持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坚持素质教育,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大胆改革,实现科学管理,努力创建省级文明单位和全国性示范高中,促进学校文明程度及师生素质的提高和办学水平、教学质量的提高,从而为教学工作和学校各项工作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实现了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全面转轨,坚持把学生培养成素质优良、发展全面、特长突出,具有探索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的祖国新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思想、观念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方向,也决定着教育的质量,因此实行素质教育的前提是更新教育观念。学校利用暑假,组织各教研组组长集体到信阳师院接受培训,学习新观念新思想。
1998年我校高考取得优异成绩,受到县委、县政府通报嘉奖。我校毕业生洪磊以标准分900分的优异成绩,夺得河南省98年理工类第一名,被清华大学录取,同时被清华大学录取的还有杨雯同学,张俊峥同学考取北京大学。
2000—2001年我校有近20位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名师,先后接受至少一月的高效培养。2002年学校将以上三种力量集合起来,力倡解放课堂、改善教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新教学理念。通过示范课、教师代教、经验介绍等多种形式推行此项举措。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并在教育教学研究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两期期末均进行了针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报告或论文的评选活动,如《潢川城市绿化、美化报告》、《卜塔集花卉业发展前景的思索》等榜上有名。加大了对教师教育教学科研工作的管理力度。大幅增加科研经费,调整完善有关管理措施,从而启动了“教师学者化”的工程。教师在2002年度有10余篇论文发表在省级以上刊物,有近10本编著正式出版发行,100余篇论文在市级以上论文评选中获奖,20余项科研课题获市级以上奖励。
2002年,我校,全面加强和改进教育教学的管理工作,扎实有效地完成年度目标责任制的各项工作。具体说来,有以下十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悉心搞好师资队伍建设,二是着力提升教学管理水平,三是强化学生政治思想工作,四是规范学校财务管理工作,五是成功举办百年校庆活动,六是加大校园建设的力度,七、圆满完成先进性教育工作,八、成功争创省级示范性高中,九、争创省级文明单位进展顺利,十、分校建设有较大进展。有10余位教师成为华东师大、北师大、河师大或河大的研究生班学员。正规的培训使这些教师成为教育教学新观念、新思想的占有者和传播者。
2003年高考,潢川高中再奏凯歌。林山君同学以 659 分的优异成绩夺得信阳市高考状元,高百顺夺得信阳市高考第九名。林山君、高百顺、张大慧、马敦超、徐盛、唐晓丹、王加强、刘玲玲分别获得潢川县高考第 1、2、3、5、6、7、9、10 名。600 分以上人数高达 69 人,一批本科进线达 197 人,二批本科进线达 583 人,省专(468分)突破 1100 人大关,达到 1121 人。朱德举同学以 291 分的优异成绩,夺得信阳市综合科单科第一名;潢川县综合科前 10 名均为潢高夺取。张大慧以 129 分的语文成绩夺得信阳市语文单科第三名,潢川县语文科前 10 名有九个名位被潢高夺取。林山君以 137 分的数学成绩夺得信阳市数学单科第四名,潢川县数学科前 10 名均为潢高夺取。潘丹迪以 137 分的英语成绩夺得信阳市英语单科第三名,潢川县英语单科前 10 名有八个名位被潢高夺取。
2005年1月2日是我校建校一百周年纪念日,为了总结成绩,展示形象,凝聚力量,促进发展,经县四大家联席会议批准,学校决定举行百年庆典活动。2002年6月初,校庆筹备会议召开,并成立了校庆筹备办公室。从此学校将校庆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领导,强化组织,积极地开展工作。向全国各地发调查信函2000余封,搜集珍贵校史资料300余件,照片3000余张,校友书画作品100余件,有关人员南下广州,北上京城,东去青岛,西至洛阳,先后登门拜访知名校友数十人,在北京、郑州、信阳等大中城市召开校友联谊会近10场次。出《校庆简报》146期,总文字量达三十多万字。完成了120万余字的《潢高校志》的编写及出版任务,完成了近30000多名校友名录和通讯录的《潢高校友录》的编写及出版任务,完成了大型《潢高百年校庆纪念画册》的遴选、印刷、出版工作。在《人民日报》、《教育时报》、《中国青年导报》、《百姓视点》、《信阳日报》等报刊发表文稿10余篇。借此机会,完成了县教育志、县志、市教育志等关于潢高部分的编写任务,完成了中共潢高党史的编写任务,完成了潢高二期改扩建工程。成功举办大型的百年庆典活动,收到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集中展现了潢高新时代的风彩。
2005年高考成绩揭晓,我们潢川高中在250多名外县补习生回原籍报考和40多名本县学生移民外省报考的情况下,仍然取得辉煌成绩。全校共1751人参加高考,有209人达本一分数线,有614人达本二分数线,有865人达本三分数线,本科上线率达49.4%。曹潇然同学以668分的高分荣获潢川县理科状元,曹潇然、徐维、唐舒三位同学以超过660分的高分荣进全市理科前十一名,曹潇然、徐维、唐舒、张力、朱光原、陈俊成、彭涛、刘兢兢、阮小鹏等九位同学荣进全县理科前10名,全县理科应届前十名,潢高有9人,理科往届前十名潢高有7人。理科600分以上高分人数全县共78人,潢高占54人,理科本一全县上线人数276人,潢高占186人,理科本二全县上线人数755人,潢高占494人,理科本三全县上线人数1116人,潢高占691人。潢高文科学生李源正以637分的高分荣获县文科状元,荣进全市文科前三名,李源正、蒋璐璐、刘镍镨、张家林、黄飞林、凌阳、宋鑫、余泳等八位同学荣进全县文科前十名,全县文科应届前5名,潢高有3人,文科往届前5名,潢高有4人,文科600分以上高分人数全县共6人,潢高占4人,文科本一全县上线人数42人,潢高占23人,文科本二全县上线人数182人,潢高占120人,文科本三全县上线人数294人,潢高占174人。
2006年高考又一次取得全面丰收:继去年本科上线突破800人大关后,今年本科上线人数高达1108人,其中本一270人,本二746人,本三1108人,囊括潢川县文、理科总分第一名,黄飞林同学以657分的总分高居全市文科第三名,胡礼旺同学更是以满分150分的成绩获得数学全省第一名。
潢川高中非常重视学校党组织的建设工作,强化组织学习,加强组织管理,定期召开党员大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将思想道德建设贯穿于整个创建过程,分层次,有重点,多形式地根据不同对象,开展思想道德实践活动。对干部,以勤政廉政优政为重点,注重整体设计,密切联系教育教学的实际工作,发挥中心组成员集体合力,以“潢川高中管理体系的确立”和“学习型教师队伍的构建”等课题研究为载体,将理论学习落实到教育、教学、后勤服务的管理实践中,落实到干部群体的思想行为中。努力做到学习与调研相结合、学习与宣传相结合、学习与指导工作相结合。及时总结学习在工作中的落实情况,努力实现用先进的政治思想武装全体党员并进而武装全体教职员工的伟大构想。建立健全了党的各级组织,调整充实了各支部,提高了支部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积极组织追求政治进步的优秀教师参加政治理论学习,热情帮助他们尽早地加入党组织。高标准地重新布置党员活动室,为党的组织生活创造最适宜的工作区间。继续举办学生业余党校,培养大批积极分子,积极开展优秀党员评选活动,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进性和模范带头作用。工作最艰苦的岗位是共产党员,工作量最大的是共产党员,工作成绩最突出的也是共产党员。制定廉政勤政工作预案,完善了各项廉政监督措施,促成学校各项工作健康有序发展。积极组织党报、党刊的征订工作,在加强干部廉洁自律教育过程中,又以实施、推进校务公开为抓手,以完善民主监督程序为目标,用制度来约束、保护干部,指导了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对党员,以党员正面教育为重点,结合学校的实际,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增强全体党员终身学习的意识,切实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带头实施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为目标,精心组织开展“为了明天的太阳” 、“今天怎样做党员教师”等实践性、针对性很强的系列党员主题教育活动,发挥党员在素质教育实践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中共河南省潢川高级中学总支部(1998.8 — 2007.4)
书 记:蔡元清 (1998.8 — 1998.12)
阙群忠 (1998.12 — 2002.5)
吴征勇 (2002.5 — 2007.4)
副 书 记:吴征勇 (1998.8 — 2002.5)
余 勇 (2002.8 — 2007.4)
(代理)纪检组长:余勇(1998.8 — 2007.4)
总支委员:李 玲(女)(1998.8 — 2007.4)
余 勇 (1998.8 — 2002.8)
刘新成 (1998.8 — 2002.11)
喻宝印 (1998.8 — 2007.4)
胡新辉 (1998.8 — 2002.11)
孙 力 (2002.8 — 2007.4)
徐明富 (2005.8 — 2007.4)
杨克方 (2002.11 — 2007.4)
潢川高中党总支下设五个党支部(1998.8 — 2007.4)
(一)行政支部(1998.8 — 2007.4)
支部书记:胡新辉(1998.8 — 2002.11)
支部委员:喻宝印(1998.8 — 2007.4)
孙 力(1998.8 — 2002.8)
徐明富 (2002.11 — 2007.4)
(二)后勤支部(1998.8 — 2007.4)
支部书记:刘新成(1998.8 — 2002.11)
陈和平 (2002.11 — 2007.4)
支部委员:李秀丽(1998.8 — 2007.4)
李 鲲(1998.8 — 2002.11)
汪立根 (2002.11 — 2007.4)
(三)文科支部(1998.8 — 2007.4)
支部书记:张贵明(1998.8 — 2007.4)
支部委员:何一博(1998.8 — 2007.4)
李耀东(1998.8 — 2002.11)
杨忠润 (2002.11 — 2007.4)
(四)理科支部(1998.8 — 2007.4)
支部书记:朱业林(1998.8 — 2007.4)
支部委员:袁启斌(1998.8 — 2002.11)
贺善东(1998.8 — 2002.11)
余承赋(2002.11 — 2007.4)
骆 阳(2002.11 — 2007.4)
(五)老干部支部 (1998.8 — 2007.4)
支部书记:王国权(1998.8 — 2002.11)
叶宗穆(2002.11 — 2007.4)
支部委员:秦日东(1998.8 — 2007.4)
李定成(1998.8 — 2007.4)
张子传(2002.11— 2007.4)
改革创新是潢高不断发展,取得丰硕教育教学成果的不竭动力。学校注重总结办学经验,借鉴兄弟学校的办学经验,逐步探索出了具有潢高特色的办学思路:推行校长负责制。学校实行“校长全面负责、党支部保证监督、教代会民主管理”的管理体制,形成党、政、工“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即党总支——党支部——团委会——学生会,校长——办公室——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年级组——教研组——班级,工会——财经工作领导小组——体育卫生工作领导小组——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民调工作领导小组——房改工作领导小组。这样一种管理体制,保证了全校工作全面、协调、高效的运行。学校分工明确,职责清晰,考评有针对性。教务、政教、总务、教科、工青妇等各个处室,都有明确的处室职责。与此同时,潢高又成立校综合治理领导小组,胡国文校长亲自担任组长,各处室主任任成员。领导小组定期开会,检查回顾综合成果,研究布置后续任务。班主任、教师、职员等先明确岗位职责,之后人员到岗就职。实行校值日制,主要领导带队,处室领导参加,负责全日管理。从早上6:00直到夜晚11:00寝楼熄灯,全日监控、督导。大力开展普法教育,开设法制课,聘请公安司法人员担任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课教师,定期举行法制专题报告,进行法制和安全教育,杜绝了各种各样的意外事故的发生。深入开展“警、保、民”联防活动,进一步改善潢高的周边环境,减少潢高学生接触不该接触的人、事、物的机会,从而为潢高创设了良好的治安环境和育人环境。坚持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和严肃校纪、及时处理的管理原则,引导学生心向学习、心向进步、心向提高,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提升学生的良好素质。
注:内容持续记载中……
如有记载不准确的地方,请与本站联系